专访松鼠Ai智能老师副总经理孙经销:AI赋能人才培育

随着AI与教育的逐渐交融,其运用范围已深入教学、管理、评价等各个环节。2024年年底,《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》发布,明确提出目标,预计到2030年,在中小学实现人工智能教育的基本普及。近日,北京市也发布相关通知,宣布中小学将从秋季学期起开设AI通识课,共同探索人工智能人才培育模式。因此,我们特邀松鼠Ai智能老师副总经理孙经销从AI场景化切入,分享如何推动创新人才培养。
以人为本,注重个性化导向教学
访谈开始,孙经销就提出,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,更是实现教育变革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。
他认为,在学生培养上,应避免统一的标准化模式,注重以个性化为导向的教学。“传统教育长期资源分配不均、忽视学生个体差异,无法满足每个孩子的学习需求。而AI技术的发展,使得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,也推动了存量教育资源的高效转化。”
松鼠Ai智能老师,自2014年成立以来,就深耕于教育垂直领域。通过自主研发的全学科多模态智适应教育大模型,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,精准定位薄弱知识点,并提出针对性学习建议和学习路径。
“松鼠Ai智能老师基于超100亿次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,可分析学生强弱项,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,做到‘一生一案’。不仅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,并且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。”孙经销强调道。并且,经松鼠Ai智能老师智适应系统检测过后,可以清晰看到孩子学前、学后的对比,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变化,配合家长的辅助,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与心理双重问题。
聚焦核心,培养自主思考与学习能力
AI工具提高了效率,但也带来思考能力和认知结构上的挑战。不少研究表明,14岁之前频繁使用AI进行学习可能会削弱学生的学习效能感,甚至影响他们对自己学习能力的判断。针对该点,孙经销指出:“AI时代下,更应重视培养学生们问题拆解、创造性思维及持续学习的能力。”
他以松鼠Ai智能老师独创的MCM专利模型为例,该模型历经十年研发,帮助学生在不同学科中训练不同的思维模式、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。例如,在数学学科中可侧重锻炼逻辑思维和化归转化能力;在语文中则强化发散性思维和结构阅读法。
同时,松鼠Ai智能老师还通过优化多模态智能人机互动功能,以语音或文字和学生进行互动。在学生解答问题时,通过引导式提问,推动学生主动验证逻辑,反推思路,以此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。
据孙经销介绍,在近日IDC发布的《AI智适应变革教育行业:契机与趋势》的报告中,松鼠Ai智能老师作为AI赋能教育最佳实践案例入选,并在生成式AI典型应用中,多次作为应用示例展出。报告指出,松鼠Ai智能老师有助于学生找出错因、梳理思考过程,提升其实践与自主学习能力。
人机协同,引领正确价值观塑造
在业内看来,AI技术在教育的广泛应用,正推动教师向“灵魂工程师”转变。孙经销对此表示认同,并称:“在技术浪潮中守住教育本真,确保正确价值观引领,建构温暖的教育环境,也是赋能人才培养的关键之一。”
“在AI技术的帮助下,真人教师可以节省更多时间和精力转向情感引导、价值塑造等方面。”松鼠Ai智能老师依托全学科多模态智适应教育大模型,以OCR技术全方位捕捉作业信息,并融合多模态数据深度剖析,深挖错因并同步反馈给学生,批改准确率超90%,有效减轻教师机械性工作负担。并且,在松鼠Ai智能老师的智适应系统中,学生可以就同一类型的题目,让智能老师无限次解答,直至真正掌握。
“技术精度加上人文温度,才能为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、实践能力和全球化视野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出更大力量。”孙经销总结道。
访谈结束前,孙经销还分享了松鼠Ai智能老师始终坚守的两个“底线”: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技术伦理,二是对教育本质的敬畏。他表示,“我们期待,未来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位‘AI超级老师’,但更希望他们始终记得——技术再先进,教育的终极目标仍是学会自主学习和思考,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社会所需的创新人才。”